百家争鸣 以罚代教何以有市场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1-06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■安徽省宿州市聋人学校校长 赵莉

  读了2008年12月23日《中国教育报》第7版刊发的梁好老师《以罚代教不可取》一文,很有同感。时下,以罚代教现象在一些学校确实存在,并被一些学校领导者视为管理的法宝。诚如梁老师所言,无论是从教育规律还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,以罚代教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,其隐患也是显而易见的。但是笔者禁不住要这样问:为什么如此不合理的管理之道,却被教育管理者广泛应用呢?是管理者不懂此道、不谙科学教育之法吗?笔者认为,造成以罚代教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:

  学校德育工作的艰巨性。随着社会的开放,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,学生管理问题越来越棘手,德育工作越来越艰巨。现代媒体、网络世界以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观念,影响着学生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的形成。受此影响,学生在校表现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,管理起来越来越困难,逃课、上网、早恋、打架斗殴等现象在一些学校经常发生。在艰巨的德育工作面前,一些学校管理者迷失了方向,没能从学校文化建设、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,而只能采取“兵来将挡”的事后处理策略,以罚代教正是这种事后教育的表现,而且因其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,所以为管理者所钟爱。笔者认为,此类做法是对于教育困难的屈服与妥协,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行为。学校管理者不应以学校管理的艰巨性为借口,开脱自己的教育责任,正是因为当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复杂性,才需要我们管理者更加努力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,反思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,探求合理、科学、高效的德育管理之法。

  学校管理者的强势心理。以罚代教从某一方面来讲体现了管理者的一种强势心理。在学校的组织结构中,学校管理者掌握着学校规章制度的设计与制订、学生的奖励与处罚的话语权。在这样一个组织结构中,学生显然处于一种弱势地位,而管理者则处于一种强势姿态。正是这种强势心理使然,一些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,不能突破自身的思想局限,感觉自己一手制订的教育措施行之有效、无懈可击。以罚代教方式之所以在一些学校被广泛应用,正是因为学校管理者的这种强势心理的存在。因此,笔者认为,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应打破强势心理,对于学校出台的政策、管理方式应该有一个广泛征询意见的过程,让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。只有学生认可的管理方式,学生才能乐于接受,并自觉主动地遵守,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。

  学校教育工作的功利性。诚如梁老师所言,以罚代教这种经济制裁式的管理模式,在短期内可以见效,但是从学校以及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,这种管理是不可取的,是一种短视的功利性行为。而事实上,这种功利性行为在一些学校不仅仅体现在一项管理措施、一项政策的出台上,而且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。例如,为了分数,学校不惜砍掉音、体、美等课程;为了分数,一些学校不顾学生反对,星期天也要补课;为了分数,一些学校大搞题海战术,等等。这些现象都是学校功利性行为的表现。这种短视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让学校管理者见到效果,但是这种效果却是短暂的。学校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,学校的每一项教育活动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,为了一时的安定与虚假的效果而抛却了教育的本质,这样的教育绝对是失败的教育

  以罚代教现象犹如一面镜子,作为学校管理者,应找准自己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正确位置,不时反思自己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得与失,寻求合理高效的管理方法与措施,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,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。